Twitter刷播放量平台 --twitter买观看量

【Live Event Ecosystem】
当时Twitter投资那家给体育场馆做app的VenueNext时,有人提出Twitter正在打造一个Live Event Ecosystem。单纯就这项投资而言这么描述其意义有没有拔高,以及这项投资究竟靠不靠谱,这些另说,主要是Live Event Ecosystem这个说法让人拍案叫绝。
什么算是Live Event?演唱会算,体育比赛算。往广义想,某地仓库突然爆炸也算,今天股市暴跌也算,政府推出什么新政策也算,某公众人物语出惊人也算。甚至,亲戚国庆出游被宰也算,同学在SNS上晒喂袋鼠也算。总之,一件事情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它们都算Live Event。那么,,世界上的一切事件,其实都是Live Event。
微博slogan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以及停不下来的刷新朋友圈,不都是为了看看世界/周边/友邻/亲朋好友们正在发生什么。因为Live,所以你刷个没完。
为了知晓正在发生什么,以前人们看报纸看电视听电台,后来看新闻网站装新闻app,再后来更倾向于刷SNS,Facebook们成了大伙触及传统新闻媒体的通道,Twitter就更不用说了总有这样那样的大事件率先在Twitter上。
【举例说明关系呈现的缺点】
可是,类似Twitter这种传统的关系链,follow与被fo的呈现形式,在信息流庞大到一定级别时,用户的timeline必然很不利于用户直接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因为每个时刻用户的兴趣偏向都是不同的,所以也不难理解各家SNS都在想办法人工/算法干预用户的timeline。
说到这里,不如就以一种典型的Live Event——足球比赛来举例说明吧。
话唠克洛普在上任利物浦时说:足球没那么重要,他不能拯救人的生命,毕竟我们不是医生,我们要让球迷在比赛中忘却烦恼,然后他们能花3天回顾比赛,再花2天展望比赛。
恩这个逗逼一句话就总结好了一个球迷消费(或者说关注)一场球赛的模式:
正在发生时:看比赛
刚刚发生:回味3天
发生过一段时间:展望下一场
那么对于足球赛,Live Event Ecosystem就至少包含以下角色:
事件发起者:足协、联盟
事件地点:XX球场
当事人:球员、教练、裁判
现场目击者:球场里的观众
后方观众:电视观众
普通关注者:没看球赛但关注球赛的人
事件传播者:以前是专业媒体机构,现在则加上了媒体人专家意见领袖、现场目击者、后方观众,乃至普通关注者。
----------------------------------------情景模拟的分割线----------------------------------------
假设你守在电视机前,这是一场重要的决赛:BVB vs Boring Munich……
比赛哨响:现场观众纷纷在SNS晒自拍/大V发表了专业前瞻和比赛看点/关注者刷到了友邻或大V的信息
12分钟:博阿滕大脚长传,球直接飞到BVB禁区前沿,莱万潇洒接球,扛过追来的胡向前,推射远角得分,0:1。SNS里一片沸腾,发推数量激增。你很想看看大家都怎么评价这粒进球,但是不巧,你的timeline上还有各种晒娃、发吃、生活感悟,于是你使劲刷,或者直接点进几个经常说球赛的友邻的页面看,更或者,搜索关键词看大家都在说什么。你搜了Boring Munich,然后又搜了莱万,好像那些内容也没什么营养,不过好像搜到了一个在现场的球迷,他拍了比分牌和球员庆祝图。还有个现场的球迷在用periscope直播,虽然视频质量没法忍然还是看到了现场气氛的狂热。你还可以去贴吧逛逛。(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屏)
40分钟:京多安一个漂亮的马赛回旋后,把球塞给右路罗伊斯。罗伊斯一脚出给中路的香川然后高速斜插,香川挑传禁区,这时右边后卫金特尔赶上不停球直接传中,罗伊斯推空门。1:1。
然后你又开始刷SNS,奥,还是好多发猫狗哈哈哈党,搜了下关键词罗伊斯,这次好几个打着感叹号要给罗伊斯生猴子的。还有个友邻转了一个叫贾郑婧的感叹这才是BVB式的行云流水。
……
趁这会儿有点无聊,你发现有人发了上一个进球的gif图。
……
比赛结束,最终比分3:2,BVB险胜Boring Munich。
好了这时你想看球员赛后采访,教练赛后发言。你刷了每一个球员的推。你还想趁着激动的心情跟那些同好们聊球。再往后,还有球员评分,比赛复盘,专家评论……也就是话唠克洛普所说的:用3天回味比赛。
于是你去了新浪体育,看了看就像机器人写的千篇一律的战报:
北京时间XX:XX,在XXX比赛中,XX以3:2战胜XXX,夺得了XX冠军。比赛第X分钟,XX直传,XX插上劲射偏出。XX在X分钟取得了领先……最终XXXX。
然后你逛了贴吧、虎扑,这里面新闻猛料都比门户网站多,又快又新。你热情的参与评论。
然后你在SNS上关注的友邻/大V又翻译了很多比赛新闻。还有战术复盘。于是你需要点进他们的个人页面去浏览。
罗伊斯等等twitter平时也没啥动静,但比赛后在自己Twitter账号上写:完美的比赛!
……
过了2天
你想知道关于这场比赛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后续,于是你又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贴吧虎扑-SNS逛一圈。一遍又一遍的进入页面、搜索。你发现那些遵循一定格式的传统新闻报道、评论,几乎可以一目十行看完因为大多都是重复的废话,而你点开5篇新闻扫一遍,实际累计也只有500字对你有用。
----------------------------------------情景模拟结束的分割线----------------------------------------
【新闻事件呈现的进化】
经过对这场BVB vs Boring Munich的Live Event的追踪,深深觉得:
1,如果不用点击、搜索这么多次,直接按时间呈现给我相关信息多好。
2,如果这些新闻能只说要点就好了,谁要去看大量重复的文字呢。我只想知道信息,而不是看一篇文章。
3,在不需要大量关注一群陌生人(聊完球就算了,没球时还要看他们发吃发自拍晒娃说蠢话)的情况下如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立马有一群同好来交流,那样多好。
已经不幸关门的Circa(
Circa News | Save Time. Stay Informed.),还有仍在尝试的Timeline(
https://www.timeline.com)也是这么想的,至少在1、2点上。他们在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时间轴上帮你梳理,并尽量提炼文章精华,帮你更好的追踪某个新闻事件的发展。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这么做的性价比:群众并不是对每件事都想做追踪,只有那些热门事件,或是兴趣所在,群众才有动机去了解更多于是追踪;Circa和Timeline们需要从浩瀚的整个互联网世界里搜寻、二次整理这些新闻然后呈献给用户,然而他们搜寻到的原材料——这些新闻文章,却都遵循着新闻报道的固定格式:长(相对于140字)、严肃正经、废话多(相对于只想知道要点的读者需求而言)。
这种工程让Circa和Timeline来做,确实性价比存疑,但让Twitter做简直再合适不过:
1,Twitter上已经存在大量贡献内容的账户,这些账户涵盖了一个Live Event Ecosystem所包含的所有角色。
2,Twitter上对于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短小精悍、够快够及时、多媒体(当然了这一点Twitter也动作略慢,还有待改进)、多角度(不同角色发出的报道)。
3,Twitter用户本来就是来看新鲜事的,跟Circa和Timeline比这就是用户基础。
4,Twitter要做的,就是把1、2做二次梳理,依然以时间线形式,呈现给3看。
早些时候Twitter提出的project lightning就让人想问:早干嘛去了?直到现在moments的推出,Twitter总算是迈出了这一步。
毫无疑问,Twitter Moments将是本地化的,所以目前只有美区上线,里面呈现的都是美区热点。以及有个粗略的导航——频道,有新闻、体育、今日热点、娱乐……
前几天看知名博主Ben Thompson写:
TWITTER’S MOMENT
https://stratechery.com/2015/twitters-moment/36氪中译:
http://36kr.com/p/5038250.html说重新发明报纸也许有些夸张,但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倒是确确实实正悄悄变化,只是仍然没有一个产品来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Circa和Timeline更可能成为先烈,而Twitter正是做这件事的合适的角色。说到今后的商业价值,Moments肯定为Twitter变着法儿卖广告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
至于非要惊呼twitter这是要偏向新闻而不是社交,我发现好像我国人民特别喜欢纠结在一些人造概念上而不是探索事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