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管加赞 --youtube境外推广

关注并标星电动星球 News
每天打卡阅读
更深刻理解汽车产业变革
————————
出品:电动星球 News
作者:毓肥、蟹老板本人
因为,在欧洲的蔚来,正在做的,正是与众不同的事。这样的与众不同,在我们看来,包括两个方面。
1、蔚来这次出海,与中国汽车产业此前所有的出海是不同的;
2、蔚来正在欧洲做的事情,也是欧洲本土汽车公司从未做过的。
当然,正如李斌去年在出海挪威时所说的:「现在进入全球市场,我们是一颗种子,不要寄希望这个种子可以立刻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这不符合事情的客观规律。」
因此,除了主角蔚来,我们今天还将把视角更多放在故事的「听众」,也就是欧洲乃至全球的网友、社交网络对 NIO Berlin 的反应。
因为全球舆论的反应,代表着蔚来的中国创新故事,能否征服世界。
同时我们下午也参加了李斌、秦力洪的采访,他们怎么理解蔚来的欧洲之路?蔚来在欧洲,甚至全球市场的下一步怎么走?
下面马上开始。
一、如临大敌?
NIO Berlin 2022 之前,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 6 月下旬,外媒曾报道奥迪起诉蔚来 ES6 和 ES8 侵犯了 S6 和 S8 的商标权,而奥迪发言人也承认了这一诉讼——与 2013 年以 Q3 的名义,起诉进入德国的观致 GQ3 差不多。
可能是考虑到会面对这样的「例行诉讼」,ES7 最终改名为 EL7。
第二件,是有网友拍到奔驰德国研发中心内停着一辆 ET7,信源表示这是奔驰买来研究的。用更商业的方式总结,就是蔚来还没正式进入德国,BBA 已经给予了该有的尊重。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全球观众被蔚来的「新」震撼到了。
这种海内外认知上的失控反差,恰好造就了蔚来的「新」:
和以往出海的很多中国车企不同,蔚来出海,带去的不仅是产品,还有欧洲朋友闻所未闻的汽车商业模式——最明显的反映,就是蔚来对自己的定义:用户企业。
我们每一届 NIO Day 都会看到李斌做这样的总结,但对于德国人确是破天荒——和他们习惯的开场回顾史前荣光、百年传承相比,「用户社区」是全新的玩法。
破天荒的意思,是即使售价六位数(欧元)的奥迪 E-Tron GT、保时捷 Taycan、奔驰 EQS、宝马 i7,它们也没有多颗 800 万像素摄像头、激光雷达、AR 座舱、1016T 计算平台 ... 这样的智能硬件组合。
正因如此,凌晨的蔚来 YouTube 直播频道,直接沸腾了。
造成这样的观众「狂欢」,本质在于蔚来的「与众不同」。
用李斌自己的话总结,蔚来不是「简单出口把车卖掉,是完整的、体系性的输出」——体系创新,是蔚来这次出海,与以往中国车企出海,乃至与传统车企销售服务模式相比,最大的与众不同。
李斌认为是「真正迎合趋势,按照移动社交时代,从研发、从供应链、从服务到社区,完全构建全新的体系,新的商业模式」。
秦力洪提到,在欧洲做用户沟通的时候,蔚来受到的欢迎与期待震撼了他。比如欧洲用户们对用户社区氛围、对管理层与用户面对面谈话这些新模式,「很基本的事,欧洲用户都是很期待的」。
蔚来入欧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产品、服务、社区互相的「颠扑不破」。
四、理解欧洲
NIO Berlin 之前,李斌秦力洪在欧洲开了 10 天车,跑了 2500 公里——这一趟旅程,其实是蔚来欧洲之旅的缩影。
比如全网热议的 NIO Subscription 车辆订阅模式。
三款 NT2.0 车型的订阅价格看上去并不便宜,是同定位 BBA 燃油车长租价格的两倍左右。但 NIO Subscription 是一个带了「服务无忧」包的长租方案——比如保险、维修、冬季胎这样的服务,都是标配,而传统 Leasing 就只是获得「使用权」。
之所以要做 subscription,是因为德国等市场,中大型豪华车市场的主流反而不是「买」,而是「租」。
李斌表示实际上德国大概有 60% 的 D 级豪华车,都不是个人购买的,而是公司配给,或者租车,也就是「使用权」多于「产权」。而 NIO Subscription,则是蔚来服务体系在德国「使用权市场」的理解,和创新。
秦力洪则认为,订阅模式其实是对蔚来运营能力的强挑战。
李斌则补充表示,NIO Subscription 短期看,盈利能力的确比平均值低一点。但关键其实在于「订阅率」,所以到最后拼的才是「运营能力」。
「95% 的订阅率当然可以,80% 就不行,我们认为(订阅)最后是可以取得更高毛利率的。」
再比如「市场理性」。
秦力洪的原话,则是「我们没有带着豪迈进入德国,也没有杀入大本营的阴谋,都是市场理性。因为在欧洲做高端车,德国绕不过去。挑战和困难,也是计划的一部分。」
最后,则是克服形势和差异。
李斌提到一件旧事:2018 蔚来上市的时候,美资市场其实只融到了 6000 多万美元,欧资机构则是 9 亿多美元,「汽车公司不是开个餐馆,很多事情都受形势的影响」。
理解欧洲,是蔚来成为国际车企路上,磨砺综合能力的一道大题。
李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交流永远不容易。语言、地域、时区,蔚来很早就开始考虑这样的差距。所以他们选择的是「价值观驱动」,说的直白点,「要相信相同的事情」。
当蔚来试图在欧洲讲中国新故事,李斌对听众的反响有预期吗?
他曾经在央视访谈中提到过「三分天下」,今天李斌再次拿了出来,「在国外的话,四分天下可不可以?高端市场如果不再欧洲美国有好的表现,讲全球车企还是难,这些都是长期要做的事」。
长期的体系、长期的价值观、长期做对的事、长期啃硬骨头。蔚来的理解欧洲,本质上是一次商业马拉松。
五、蔚来胜负手
今天凌晨 5 时许,李斌很少有的发了一条朋友圈。
下午媒体沟通会,他再次谈及这一话题,谈及了国际政治波动引发的负面情绪、谈及跨文化带来的管理的管理难题、谈及了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欧洲腹地,需要更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更深刻理解市场。
当然,他也谈及了信心,尤其是中国市场给他的强烈信心。
因为,欧洲的汽车工业是跟着欧洲的发展紧密相关,美国的汽车工业是跟着美国紧密相联系的——而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领域,就市场容量、政策环境、供应链规模、人才储备等角度来看,能把「这 3 × 4=12,这 12 个成功要素都填满的国家,只有中国。」
依靠这样的中国市场作为基础去服务全球,李斌认为远方当然是「希望与光明」,至于其他的都是任务,需要他们去克服的任务。
当然,这个任务是很难的,就如李斌、秦力洪笑言的那样,蔚来很多时候都是选难做的事去做。
但为什么要这样去选择?
第一个表态出现在最开始。李斌说,需要思考的是,这个行业真正的变化是什么?
他的结论是:从终极的角度去看,车本身会变成一个服务。
而正如此前论述所言,因为是服务,进而体验变得重要。而从用户体验这个底层思考出发,蔚来在过去在做的事情,就是真正迎合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按照移动时代的特性,去打造社区、产品、服务,构建公司的。
第二个表态来自秦力洪。
因为在欧洲做高端车,德国是绕不过去市场;而进入丹麦,则是因为「从服务角度来看,必须连成片」,譬如 NIO Power,丹麦就是北欧和德国之间的必经之地。
而在结束一段表态之前,他再次强调蔚来在欧洲的布局更多还是商业理性。
最后的一个关键表态特别有意思。
李斌、秦力洪笑了。李斌说,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吧,他跟秦力洪合作这么多年,当然也有分歧,因为「没有分歧的搭档,那是不可能的。」
但早在 2015 年起步时,他们二人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先决定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先决定「我们这个公司主流的做人做事方法应该是什么样。」
李斌说,所以他们一直开玩笑,说他们设计的第一个产品是公司的价值体系。
也正是因为这样,虽然他们在某些事情上会有分歧,但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会回到用户的视角,愿意把公司利益放倒第一位去考虑。而「只要把视角统一了,其实很多事情就容易了。」
「公司其实跟一个人一样,如果人格分裂就不好办。如果这个公司说的话是它相信的东西,做的事是它相信的东西,相对来说就会好办一些。」
李斌说,从这个视角去看,蔚来做的怎样?有一些做的还不错,也有一些就没达到他们的期望,也有一些的话离他们的目标差的还很远,但是方向他们就是这样。
思考真正的变化、坚持市场理性、有共识的最佳拍档…… .
我们觉得,这才是蔚来「与众不同」背后的胜负手,是蔚来不断创新的精神所在。
(完)